top of page

肌少症可能導致骨折,千萬不可忽視!5個簡單方法,避免長者患症!|健康生活貼士

已更新:6月17日


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質量與力量逐漸下降的狀況,常見於長者。這種情況不僅影響日常活動能力,更會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。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,預防和改善肌少症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。除了適當的運動,均衡飲食亦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關鍵。

幾歲開始肌肉開始流失?

  • 30歲後肌肉開始流失:

研究顯示,肌肉質量和力量的自然流失通常從30-40歲開始。人體在30歲左右達到肌肉質量的頂峰,之後肌肉質量每年可能下降約1-2%,而肌肉力量的下降速度可能更快


  • 70歲後,肌肉流失速度顯著加劇:

進入60歲以上,特別是70歲後,肌肉流失速度通常會加快,平均每年肌肉質量可能減少3-5%,若不積極干預,可能導致肌少症


  • 運動量不足,會導致肌肉更早流失:

香港大部分人因生活方式(如室內活動較多、運動不足)及飲食習慣(如蛋白質攝取不足),可能更早或更容易出現肌肉流失的徵兆

屋企老人家有肌少症,應該如何預防? 5個步驟避免長者患病

➊ 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:

蛋白質是肌肉生長和修復的基石。人體每天應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,以維持肌肉質量


建議攝取量:

每公斤體重約需攝取1.2–2.0克蛋白質。例如,體重60公斤者每日應攝取約72–120克蛋白質。(不過,部分人士如腎功能較差者,可能不適合在短時間內攝取過多蛋白質,所以應在註冊營養師指導下調整攝取量。)


「優質蛋白質」來源:

  • 動物性蛋白:雞胸肉、瘦豬肉、魚類(如三文魚、沙丁魚)、雞蛋、乳製品(如低脂牛奶、希臘乳酪)

  • 植物性蛋白:豆腐、豆漿、大豆和其他豆製品(以大豆為原材料)


優先選擇「完全蛋白」:

  • 完全蛋白(如雞蛋、三文魚、豆腐)能提供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,更能有效維持和修復肌肉。建議每餐攝取適量的蛋白質,均勻分佈於三餐

  • 不完全蛋白的應用:對於茹素人士,可透過互補搭配,例如穀物搭配大豆製品/堅果確保氨基酸完整性


➋ 攝取足夠熱量:

肌肉維持需要足夠的能量,長期熱量不足可能導致肌肉分解。建議: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熱量,例如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


小貼士:老人家沒胃口,吃不下怎麼辦?

若食慾不佳,可選擇少量多餐,例如在正餐間加入高蛋白小吃,如希臘乳酪配水果、堅果或一小碗豆腐花


➌ 保持水分充足:

脫水可能影響肌肉功能,尤其在炎熱潮濕的香港更需特別留意,千萬別忽略水分攝取

  • 建議攝取量:每日約1.5–2公升水,視乎個人活動量及氣候而定

  • 小貼士:可在水中加入檸檬片可提升風味,有助增加喝水意願


➍ 搭配運動效果更佳:

營養與運動相輔相成,方能有效預防和改善肌少症

  • 建議頻率:每週2–3次

  • 鍛鍊部位:涵蓋大肌肉,如大腿、臀部、手臂、背部與肩部肌肉

  • 運動類型:以阻力訓練為主(如舉啞鈴、深蹲),搭配有氧運動及伸展運動

  • 強度原則:漸進式增加運動強度,避免過度負荷

*每個人情況不同,詳情請諮詢物理治療師或認可的教練,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調整運動計劃


➎ 充足睡眠,不可忽視:

運動過後,高質素的深度睡眠有助修補肌肉


肌少症並非不可避免。透過均衡的飲食、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生活習慣,我們可以有效延緩肌肉流失。香港飲食文化多元豐富,善用本地食材搭配健康烹調方式,能讓增肌計劃更加順利喔!另外如需個人化建議,歡迎諮詢註冊營養師,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護肌飲食方案喔!

Comments


WhatsApp 查詢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