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消暑、袪濕咩意思?西方營養學角度大解讀! | 疾病迷思

已更新:2022年6月15日


炎炎夏日,常常會強調需要「消暑」,常準備如西瓜、綠豆糖水之類的「消暑」食物 ,當中清甜美味的綠豆糖水更是小編的最愛。但你有沒有想過「消暑」的實際意思是什麼?常聽到夏天「濕氣重」,容易「濕熱」,要喝「袪濕」湯,這又是為何?今天小編攜手營養學家,為大家揭開「消暑」和「袪濕」的真面目。


消暑 中醫將「暑」分成「陽暑」和「陰暑」。「陽暑」一般是指人長期在室外暴曬所造成的,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中暑。當體溫上升,大腦會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。汗液透過皮膚的汗腺排出體外,蒸發時會吸收身體熱量,降低體溫。但若人體長期在室外暴曬,身體需要排出大量汗液和電解質。若水份和電解質不足,身體會優先保留水份供細胞使用,故無法及時排汗和調節體溫,導致中暑,嚴重者會神志不清,甚至危及生命。西瓜和如「海帶綠豆糖水」等消暑糖水,均含有大量水分以及適量的糖份(幫助吸收電解質),有助排汗散熱,進而達到「消暑」之效。

「陰暑」主要指的是夏天時被冷風、濕氣侵襲所導致的。夏天體外溫度較高,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,打開毛孔將汗液排出,從而散熱。 當我們從較高溫的室外進入如商場等冷氣區域時,皮膚溫度感受器就會發出信號,告知大腦暫時不用降低溫度、關閉部分毛孔。此時皮膚表面溫度雖然較低,但體內的溫度仍然甚高,熱力無法及時排出。部分細胞(例如腸道細胞)在溫度較高的環境活性較低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如頭痛、肚痛和腹瀉等症狀。此時更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,或貪涼食用冷食或冷飲,以避免對腸道細胞增添過重負荷。

 

袪濕


中醫將「濕」分成「外濕」和「內濕」。「外濕」一般是指人體周圍環境的濕度較高,身體無法正常排汗,導致身體出現「濕」的情況。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對此感受最深,夏天溫度高,大量海水蒸發,導致沿海地區的空氣濕度較高。水蒸氣會由濕度高的地方流向鄰近陸地等濕度較低的地方。空氣濕度愈高,身體的水分無法及時排出和蒸發,且體溫無法及時降低,身體有機會出現水腫。

圖:高鉀含量食物推薦

此時一些利尿的食物就能幫助我們排走身體多餘的水分,例如涼瓜、冬瓜。這兩種食材都含有大量鉀質,當鉀質進入我們身體後,能夠與體內的鈉質進行交換,增加尿液量,幫助我們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。中醫稱這透過利水來排出多餘水份的方法為「滲濕」,可見兩家在這裡實際上已殊途同歸。


「內濕」多數與腸道健康有關。香港人工作繁忙,不少人都選擇出外就餐。外食時不乏油膩、煎炸、難消化的食物,甚少蔬菜。這些食物在體內消化的速度較慢,假如我們長期食用這些食物,不補充足夠的蔬菜,腸道健康環境就會失去平衡。益菌能夠幫助我們抵擋病菌,但當益菌缺乏足夠的膳食纖維,無法正常繁殖、生長時,病菌就有機會佔領大部分領地,導致身體不適。以中醫的角度而言,便是飲食無度,「損傷脾胃」,中醫認為脾臟負責處理濕氣,故脾胃受損時體內便會因濕氣過量而失衡。由此角度,不難理解為何中醫角度的「健脾」食物一般均對消化亦有助益。


可見兩家一由理論出發,一由微觀領域出發,但最終結論均是一致:有「內濕」可透過食用容易消化或幫助消化的食物解決,比如各種蔬果,和含有膳食纖維的瓜類、菜類等。

 

不論是消暑,還是袪濕,都是幫助你調理身體,避免亞健康的方法。除了食療調理,預防亞健康也同樣重要。均衡飲食、常吃各種顏色的蔬果、避免肥膩食物和配合適當的運動也必不可少,正所謂「人身體健康先做到世界冠軍」。

Comentarios


WhatsApp 查詢
bottom of page